选择分类

跑步机行业向左走,向右走?

2017-09-23 17:57:59

\

  如果说跑步机行业向左走是娱乐至死,向右走是高冷理性,那我们现在就在路口徘徊。这篇文章不会给你答案,只会带来思考,毕竟这个世界需要更丰富的产品来满足或引领用户的需求。而深究跑步机本质结合日新月异的科技创造出的产品才是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1、内销跑步机向左

  真正接触健身器材内销市场是从两年前创办懒蜗牛开始。身边几个内销朋友纷纷从传统经销和店面销售转投重资本的网络销售平台。我开始纳闷,某宝上销量靠前的为什么都是千元以下,功能堆砌主打所谓娱乐特性的跑步机。从业内人士的角度看,这简直是在搅乱市场价格啊。但是,这就是当时的趋势,我们无法改变,只能顺势而为。事实证明,千元跑步机确实才是市场和用户在那个阶段的真正需求。

  回到两年后的现在,淘品牌在完成了资本的积累后也在求变,然而,传统的渠道还是被十几二十多年前的内销公司占据,所以他们只能继续深耕互联网,希望用差异化打出一片天地。而这时,可以感觉到消费者也更趋于理性,起码不会只看销量和钱包的臌胀程度来下单购买一台鸡肋跑步机。传统线下商家也在尝试多元化经营,在店里开设私教区,专注小型社区健身房的打造,通过线上推广和线下丰富产品线来吸引到店客户。真正的博弈现在才开始,而中小型的企业已感乏力。

  中国市场最大的特点就是消费需求变化速度加快,而商家反应动作缓慢,或者说还没有出现一家像苹果一样能够引领用户需求的企业。这也与国外并没有真正领先市场的跑步机品牌的引导相关。我也开始理解为什么我的内销朋友把自己的公司定位在“卖货”的道理。

  2、外销跑步机向右

  相比内销,也许我在外销上更有发言权,超过十年的外销实战,我把跑步机行业的竞争定义为品质和服务的竞争,而不是功能,款式或新科技。为什么这样说呢?举个例子,十年前热销的一款跑步机,到现在还不断接到订单,改动的地方无非是颜色,管材形状,性价比更高的马达或者增加一两个类似喇叭或手机支架这样的小提升。在跑步机消费最成熟和理性的美国市场,甚至有不少用户非常排斥所谓的新功能,他们心目中的跑步机就应该是一个扎实的跑台,无需太多花哨的卖点。

  世事无绝对,在近一两年的创业过程中,我发现外销客户对跑步机的需求也在发生一些改变,特别是特定的市场,比如在移动网络最为发达的韩国,跑步机除了健身外,更多的是作为连接万物的物联网入口。这跟小米和乐视在打造的生态圈如出一辙。跟国内市场不同的是,国外发达国家即使是在创造不同的跑步机形态,也会更加注重它给用户带来的健身和健身意义,而不是纯粹为了卖出去而已。

  即使是面对外销需求的小改革,国内不少跑步机厂商也是举步维艰。企业经营者即使意识到改变的迫切性但却受人才,技术和资金的制约,无法应对新的需求。再加上企业管理上的滞后,应接不暇也就不难理解了。

  3、“乌托邦”式跑步机

  跑步机的诞生不是为了替代户外跑,而是户外跑的一种延续和另类表达。不少商家把户外空气,环境差作为诱导消费者购买跑步机的手段,这只是表象并不是跑步机存在的真正意义。多花精力在跑步机如何帮助用户快速的掌握跑步技巧,提高健身效率和挑战自我上,这样才能让产品有生命力。

  再来说说娱乐性吧,这基本上是一个无解的问题。边跑步边看电视,如果有人说做得到,那我绝对有理由相信这是在漫步,或者消磨时间。与其这样还不如花相同的时间到电影院享受一场真正的视听盛宴。但现实往往如此,人都会对任何痛苦的事情自动产生免疫力。

  我理想中的跑步机应该是傻瓜式的。比如,当你站上跑步机的那一刻,它已经知道你的身高,体重,脂肪含量,自动给你制定一个三个月的跑步计划,并时刻提醒你。当你站上跑步机后,什么都不需要做,只要跟着它跑。在跑的过程中,跑步机会根据你的步速和身体位置自动调整跑带速度。每次跑完,还会根据你的步态分析你的跑姿并提供纠正建议。当跑步机变成你的跑步助手,也许就不舍得轻易说分手吧。

  在跑步机行业这件事上,我始终坚信最大限度的挖掘室内跑步的科学性并用创新的科技将它展现出来,消费者自然会被它所吸引。作为行业里面的所有参与者,不管是商家,厂家,都应该积极寻求更多跨界的合作,用科技和市场推广去引领需求。不久的将来,希望跑步机能真正改变人们健身的方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