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分类

在高品质与便利性的岔路口 跑步机该何去何从

2017-11-20 16:22:34

  最近在读 7-Eleven 创始人铃木敏文的书。其中提到高品质与便利性如何取舍并洞察出市场空白的问题:

  “经营的过程中,关键是在以高品质为纵轴,以便利性为横轴的范围内,挖掘出竞争对手未曾涉足的空白地带,实现企业的自我差异化。

  他还强调更应关注四成重视高品质的消费者。而不是一窝蜂的涌向那看似很多,占据着六成的重视价格的顾客。差异化以及产品的调性,是铃木敏文所要灌输给我们的理念。另一个日本企业优衣库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对象。他们在价格上追求便利性、又在功能面嵌入高品质。

  那么问题来了。目前国内健身器材厂商追求的究竟是高品质还是便利性呢?而消费市者对品质和价格的需求和承受力是否一成不变,还是动态上升呢?

  十年前卖跑步机,谁掌握了线下销售渠道,谁就能称王,那时,活得比较滋润的往往是开实体店或做批发的经销商。五年前卖跑步机,谁占据了电商平台的优势资源,谁就是销量榜首。现在,战场由线下转到线上,不变的是产品的形态还是脱离不了便利性的基因。

  一个巴掌拍不响。国内消费者对器械健身的认识不足,过分追求打了双引号的高性价比和大而全。商家也抓住这六成用户的需求,开发出不少迎合了他们口味的商品。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抢占流量入口,最大化销售额。最后,渔翁得利的往往是电商平台。

  需要注意的是,消费者的需求是动态升级的。就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当时的健身器材市场类似现在的中国。国家鼓励全民健身,民众的荷包也鼓起来,健身消费一片繁荣景象。经过十多年的优胜劣汰,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并且持续发展的往往是拥有独特气质的品牌商。

\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却以出其不意的招数痛打着守旧的人。不管是政策利好还是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机遇,总有人趋之若鹜的跑向以价格为导向的追求便利性的消费人群。而追求品质与价格均衡的四成价值消费者却被冷落一旁。

  往后的路怎么走?单纯依靠电商平台做销售的商家应该开始考虑产品的差异化,这里指的是真正满足价值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这也是成为一个品牌的必经之路。品牌效应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不断的累积产品和服务,通过一定的营销手段把自己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关于产品,一个不错的方向就是针对都市白领定制的高效智能健身器材。也就是说,想办法设计出在短时间内能达到预定健身效果的器材,例如跑步机、动感单车的高强度间歇训练模式。让用户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保持锻炼。这也是健身器材的本质所在。

  我认为国内的健身器材市场已经走到岔路口,随着消费者对器械健身的理解越来越深,跨界企业与本行业的碰撞和改造,大胆的预测一下,三年内国内健身器材将会再一次出现洗牌,被淘汰的将会是一味追求如何卖出产品,而不关心产品是否给用户带来价值的厂商。文章由南京奥霖摘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南京本地健身器材专卖 质优价廉 种类多 品质高

  买健身器材 ,认准南京奥霖体育,种类多样,品质优良,主要经营产品有:商用/家用跑步机、动感单车、哑铃、杠铃、可调节仰卧起坐板、卧式磁控健身车、健腹轮、划船器、椭圆机以及针对身体特定部位锻炼的蝴蝶机、坐姿扭腰训练器、史密斯架、单站、三站、五人站等综合训练器材。

  同时承接户外健身路径,社区、公园单双杠、太空漫步机、太极轮、扭腰器等基本器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