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 10 月份,马云在双栖大会上提出“新零售”这个概念,也许他当时也没有彻底弄明白什么是新零售。随着人口红利和互联网流量红利的消失殆尽,作为中国互联网零售第一人的他也必须做出改变。南京奥霖健身器材摘自网络
而慢半拍的
健身器材产业又将如何应对新一轮的零售改革呢?
1. 为什么提出新零售?
驱使人们做出改变的一定是恐惧。
健身器材销售量和销售额每年都在急速增长。可是上到品牌商,下到制造商都在面临着利润下降的窘境,更别说充当夹心饼干的经销商了。
钱跑哪儿去了?
有人说是被电商平台抢去了。
毕竟流量成本急剧攀升已经成为众多电商企业实现持续盈利的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而成立 12 年,连续亏损 11 年的京东集团直到今年才宣布 2016 年度首次实现盈利。可见电商平台看中的是现金流而不是利润,因此他们也处在微利时代。
是随波逐流还是另辟蹊径?
前几天看了一篇文章,讲述了佛山一家传统家具厂的兴衰成败。从订单找上门到被迫降低品质标准迎合互联网的低价销售,再到后来的第二代掌门人“触电” O2O 模式,到头来却换来结业转行的尴尬。
变还是不变,确实是个是世纪难题。
就在上周的杭州“西湖论健”大会上,不少健身器材行业前辈,新贵和跨界创业者纷纷带着项目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虽然没有机会亲临现场,但从同行朋友的反馈来看,这次头脑风暴还是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迷茫的时候,敞开心扉也许就能寻找到答案。
2. 零售的本质是什么?
零售就是三样东西:人、货、场。
在不同时期,这三个因素起到的作用截然不同。
在物资短缺,供少于求的时代,“货”无疑是被摆在第一位的,回到 30 年前,健身器材恐怕还是个舶来品或者说还是少数人才能消费得起的“奢侈品”。
物质快速丰富起来之后,“场”又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也造就了早期的实体店实现高利润的销售。
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终于在零售业熬出了头。
突然想起来,罗永浩做锤子科技时说的那句话:要不是为了抢占下一个入口,我才懒得做手机这破行当呢。
我理解的“入口”就是抢占用户的时间。
回到健身器材产业。
只要用上面的“人货场”的演变进程去套,你会发现,我们正处在从“场”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而我们的诉求从抢场,到抢人,到未来应该转变为抢占用户的时间。
3. 健身器材何去何从?
上面提到未来要抢用户的时间,可是我们的用户在哪里?
前段时间与一位电商大咖聊天时,他不禁感叹:我们卖了上百万台产品,可是我们并没有用户,只有顾客,而且绝大部分还不是回头客,现在获客成本如此高,不变真的不行。
这应该是健身器材零售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吧。
要解释这个怪象其实也不难。从产品的本质以及经营出发点来分析就可见一斑。
健身器材并不是日常消费品,也不是高频使用产品,用户没有粘性,复购率低。作为传统商家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将产品卖出去,而不是如何用产品和服务来锁住用户的心。
这样做无可厚非,只是容易陷入利润下跌的境地。
吴晓波提出打赢“新零售”战役决定性的因素是:抢占消费者心智,缩短产销路径,提高消费者复购,制造尖叫的产品。
基于健身器材的本质,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世界里,如何过滤掉无用的信息,把好的产品直接推送到用户面前,而不是让他们在长相相似,价格各异的产品里面不知所措的挑选?
解决了这个问题,也许“新零售”就成功了一半。
结语
据阿里研究院发布的《新零售研究报告》指出:新零售就是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的数据驱动的泛零售形态。
看起来有点儿绕。简单来说就是以后想卖更多的健身器材,先要找到你的潜在用户,然后给他制造一个使用场景,接着把他的使用数据收集起来进行分析,最后再卖各种各样产品和服务给他。
这个是理想化的状态,也许还是个乌托邦式的猜想。最后还是用马云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文章: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